我是坚决拥护双减政策的,二十年跟中小学生打交道,我真心觉得教育太卷、孩子学业负担太重、家长心理上经济上背不动。我觉得,要想把这项政策真正落地,当前双减中存在以下六个问题,希望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,加以解决:一是地区之间治理力度不均衡,如何解决?同一个省份、不同的地市,或者同一个地市、不同的县区,对校外学科培训的治理力度不一。大家彼此之间又有升学排名的压力,同一个省份的升学指标又是固定的,你这个地方补课多了,你的考试成绩可能就好,你抢走的升学指标就多一些,而我这个地方双减严格执行,我们这里的考试就考不赢你,校长和老师承受更大压力,家长孩子最终吃亏。二是换汤不换药的自习室,是否合法?变异的教培机构各式各样,有些隐身居民楼、茶楼可能难以察觉,但是类似自习室这种堂而皇之开设门店,在网络上发布广告,为何没有打击?很多自习室打着AI的旗号,以提高成绩为目的,线下集中,线上讲解,身边还有不叫老师而改名“陪学师”的人,有的自习室已经明目张胆地说自己就是学科培训。
三是线上教培广告和隐形广告,如何杜绝?线下的教培广告已经很少看到,但是一些小机构和个人,在网络上以陪学、大学生家教等名义招生,如何打击?线上的叫教培广告,以及包装成新闻的软广告,危害比线下广告更大,扩散面更广。不仅给教培同行传递错误信息,也在家长中制造焦虑,让家长误以为双减治理是走过场,对上级文件的权威性是一种公然挑战。四是各地处罚标准不一致,怎样防范?查处非法校外培训机构以后,有的地方罚款几十万,有的地方轻轻放下,只是责令整改。我们经常看到各地的处罚通报,处理结果差异如此之大,让人怀疑政策的严肃性,也感觉到其中似乎暗藏着权力寻租。其实,教育部出台并于2023年10月15日出台的校外培训处罚办法,对处罚标准、程序都进行了明确,但是好像有的地方并没有严格执行,而是自行其是,上头要怎样对待这种有法不依、执法不严的情况呢?
五是超范围治理,是否恰当?双减文件里写得清清楚楚,双减的目的是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,针对的是校外学科培训,为了厘清什么是校外学科培训,也专门发了通知。学科培训治理还没有做好,各个地方又让文旅、科技、体育等部门牵头治理非学科机构,多头发力而不是精准治理,冲淡了学科培训治理的效果,也给学科培训转型非学科、校外托管等门类设置了障碍,增加了工作的阻力。一些地方教育部门本来只有权力检查治理学科培训机构,却打着双减办、双减联动机制的名义,把治理之手伸向非学科培训机构和校外托管机构普,明显属于越权和乱作为。
六是校外培训在减,校内作业为何迟迟不减?双减双减,一是减少校外培训负担,二是减轻校内作业负担。三年了,家长们感受最多的是,校外培训班减少了,校内作业量并没有减少,甚至还增加了,双减的成效被抵消,而且,还让家长们更加焦虑:过去成绩不好、作业写不到,还能找培训机构补一补,现在培训班不让报了,作业还在,考试还在,负担还在,单凭家长之力,如何承受得了?源头治理,长效机制,根本上还是要从校内减负,还是要改革升学制度。随着学生数量减少,学校数量增多,校长老师轮岗,优质教育资源不再稀缺,在小学和初中阶段,完全可以取消一切书面考试,取消书面作业,很多双减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。
以上是个人的一些思考,大家对于双减,有何看法?评论区聊一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