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懂感恩的孩子,都出自什么样的家庭
开学第一周,10岁男孩当街暴打母亲:不懂感恩的孩子,都出自什么样的家庭?
9月8日,陕西宝鸡。目击者陈女士称,男孩是附近一小学的学生,当时他好像想要什么但妈妈不让,又哭又喊骑在妈妈背上用手按着不让她起来并用脚踹!附近保安看到后制止,男孩不服气大喊大叫。
陈女士表示,孩子这样最该反省的是家长,家庭教育很重要。
此事一经曝出引起网友热议……
当街暴打母亲连踢数脚,面对高壮的保安仍敢大喊大叫,足以看出这个孩子是多么“嚣张凶恶”。
小编记得之前看过有心理学家说:
“孩子3岁你不满足他的要求,他最多就是满地打滚;可当他15岁时,他可能会自残、自杀和你争吵;但当他20岁时,可能会怨恨你,甚至攻击你。”
溺爱不是爱,而是伤孩子最深的毒药。父母的过度纵容,只会养出不懂感恩的白眼狼。
这让小编想到之前看过的一个新闻。
“你难道要逼死我吗?”
“那你去死吧!”
得有多大仇恨才会以死相逼?
没有仇,还有莫大的恩!
天津南开区,一30岁男子向父母索要6万元彩礼钱,父母一时拿不出;男子情急之下便对母亲撂出上面的狠话。
而此前,父母早已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,并外借30万元,只为凑齐儿子婚房的首付。
谁知,儿子不仅不懂感恩,还索取无度;当父母实在拿不出钱了,便怪罪父母:
“你们为什么这么穷,这么穷还要把我生下来干嘛?”
最终,母亲失望至极,绝望地从五楼纵身一跃,当场身亡。
诗经曰:哀哀父母,生我劬劳。
谁又能想到,自己含辛茹苦养大的孩子,居然成了不懂感恩、嗜血无度的白眼狼呢?
王永斌在《围炉夜话》里写道:
身无饥寒,父母无愧于我。
人无长进,我何以待父母?
羊有跪乳之恩,鸦知反哺之义。
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却不懂感恩、只会索取?
不懂感恩的孩子都出自什么样的家庭
教育家冯那斯基说:“孩子成为什么样,全靠父母塑造。”
不懂感恩的孩子并非天生,而是父母不当的养育方式,导致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出现了偏差。
不懂感恩的孩子,大多出自以下两种家庭。
1)事无巨细代劳的家庭。
记得去年的一个新闻。
48岁的大卫毕业于加拿大名校滑铁卢大学。但是,回国6年一直不找工作,白天睡觉,晚上玩游戏,靠老妈的退休金生活。
而妈妈丁阿婆已经82岁,患有尿毒症,每月除去2000元的医药费,3500元的退休金已经所剩无几,供养儿子实在是力不从心。
无奈之下,妈妈只好把儿子告上法庭,希望以此逼迫儿子工作,可儿子还是死不悔改。
丁阿婆只能痛心疾首:“是我教育的不对,样样包办,他从小样样现成的,依赖惯了。”
父母出于爱,什么事都帮孩子做;没想到最终却害了孩子,也苦了自己。
事无巨细地代劳,不仅剥夺了孩子独立成长的机会;也让孩子变得“自我为中心”,认为父母理应为自己服务。
正如作家刘墉所说:“孩子不懂得珍惜,因为他已变成笼子里的小鸟,天天等你喂。他无法独立,觉得你是欠他的,你到时候就该喂他。”
2)毫无底线溺爱的家庭
有一个孩子,从小备受姥姥宠爱,孩子想要什么就会给他什么。就连每次吃牛肉面时,姥姥都会把牛肉全挑出来给他。
可有一次,姥姥提前把肉全部挑进孩子碗里了;结果,孩子因为没看到,就偏说姥姥把肉全部吃了。
孩子哭闹不止,无论姥姥怎么哄都不听,还哭着在姥姥碗里翻找牛肉。最后,还掀翻了姥姥的面,赌气不吃。
孩子如此粗暴无理,奶奶不仅不制止,居然还要继续哄,只怕孩子不吃东西耽误了长身体。
这样无底线地溺爱孩子,只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自私,凡事只考虑自己需求,一旦不能满足,就会怨恨父母,甚至攻击他们。
父母最大的幸福就是养出懂得感恩的孩子
武汉有位大四的学生,在寒假里为自己的父母做了30天不重样的早餐。
他每天提前想好早餐食谱,去菜场精选食材。早上6点准时起床,为父母准备早餐,让他们洗漱完便能吃到“爱心早餐”。
他说:“父母也挺辛苦,我能为他们多做一点就多做一点。”
看到这样的新闻,心里真的超级暖心。
我想,父母最大的幸福,莫过于养出如此温暖体贴、懂得感恩的孩子吧。
杨占禹在他的《时光录》中写到:“亲情,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纯净的感情了,除了爱与呵护,还应该有感恩。”
孩子的感恩之心,需要父母刻意培养。
1)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
教育家陈鹤琴曾说:孩子自己的事情一定要让他自己做。
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?德雷克斯也曾说:不要替孩子做任何他自己能做的事情。
让孩子从小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,不仅是为了培养孩子独立的能力;
更是为了让孩子明白,凡事要依靠自己,不能依赖父母。
有句话说的好:父母之于孩子,应该如灯盏,而非拐杖。
灯盏照耀前行的路,给孩子以方向;拐杖看似给孩子提供了依靠,但如不及时退场,就会耽误了孩子独立行走。
只有学会了自食其力的孩子,将来才有能力去孝敬与感恩父母。
2)让孩子体会生活的艰辛
曾在《给孩子立界限》一书中看过一个故事。
一个酷暑天,孩子在公园游玩不久便要回家。
于是爸爸买好冰淇淋,让妈妈和孩子在树荫下边吃边等,自己去停车场把车开过来。
谁知,才过三分钟,孩子就开始抱怨:
“真是的,爸爸磨磨蹭蹭半天不来,他为什么不跑着去啊?”
妈妈耐心地解释:“天气很热,我们要体贴一下爸爸。”
孩子便不吭声了。可是,过了两分钟,他又开始怨声载道:“切,我看爸爸,不是又跑哪儿玩去了吧,怎么还没来?”
妈妈一听,脊背发凉,心想:如此下去,我不会养出个白眼狼吧?
于是,为了让孩子明白父亲的辛苦,母亲便决定不坐车,而是陪孩子一起走回家。
烈日炎炎下,母子俩快步走了三四公里回家。
一进家门,大汗淋漓的孩子就抱着爸爸大哭起来:
“爸爸对不起,我知道错了。我知道你是爱我们,心疼我们,不让我们自己走路,我没心疼你,我就想快点坐车就凉快了。”
有人说:不是生活太甜,而是父母为你挡住了生活的苦。
舍不得让孩子吃一点点苦,只会让孩子对父母的付出心安理得;只有亲自品尝了生活的艰辛,孩子才懂得珍惜,懂得感恩父母。
3)鼓励孩子关怀父母的行为
事实上,孩子生来就懂得关心体贴父母。
有网友曾分享了这么一个故事:
大宝3岁时,我怀上了小宝,有一次要出门去买菜,扶着腰准备开门时,大宝屁颠屁颠跑过来和我说:妈妈辛苦了,我爱你。
那一刻,我眼泪哗地就流下来了。
这些小天使们,总是把父母对他们一点一滴的好记在心里,当他们懂事后,自然就懂得感恩父母。
只是,有时他们的关心可能不被接受,反而遭到指责。
心理学家李雪就曾说:
每次当我想自己洗衣服的时候,妈妈总是打击我:“你洗不干净还浪费水,还是给我一起洗了吧。”
妈妈生病的时候,我试图关心她,但得到的回应总是:“你看书去吧,不要管我。
习惯性地拒绝孩子的关心与帮助,只会使孩子变得麻木,看不到父母的需求;长此以往,孩子就变成了不懂感恩的白眼狼。
为人父母,我们在付出爱的同时,也应该教会孩子如何爱人。
人生最大的快乐,来自于给予,而不是索取。
沙拉曾经在《特别狠心特别爱》一书中,写过这样一段话:
“中国父母给予孩子的爱,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。
不忍心让他们从小体验生活的艰难,也不懂得在适当时机向他们索要,因此最终导致子女们一辈子艰难,一辈子朝他们索要!”
父母之爱子,则为之计深远。
愿每个孩子成长为温暖体贴、懂得感恩的小天使,而不是嗜血无度的白眼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