托管辅导班招生几大误区 你认识到了吗
如何才能够快速的招生,招到更多的学生,是每个校长开门面对的最关键,也是最头疼的一个问题。很多校长盲目追求学生的数量多,从而不惜代价反而得不偿失。目前常见的五大教育培训机构市场招生误区,来和广大老师一起分享一下:
误区之一:鲜有论证,盲目冒进
民办学校的招生完全不同于公办学校,更不同于企业,商店对产品的营销、推销。民办培训机构要求学校在广泛调查、分析家长,学生的“择校”需求,了解、熟悉“生源大战”的市场竞争规律的前提下,构建自己的办学优势,推出本校的服务“亮点”,采用“小步走,不停步”的稳扎稳打策略。个别民办学校却鲜有论证便盲目冒进。如2000年成都市两所民办校在招生咨询点大打“广告仗”。你购五个展点,我便购十个;你买四个大气球,我扯四条大横幅;你校董事长出场,我校投资方“站台”,殊不知家长、学生根本不理这一套,其结果自然大跌眼镜。成本开销大增,招进学生寥寥。
托管班招生
误区之二:外行指挥,理念错误
其一,丝毫不懂教育规律的投资方非要亲临招生前线,坐镇指挥;或派亲属掌握招生办学大权,让请来的校长当“花瓶”。于是乎,他们用在市场经济尚不成熟的条件下购买土地,推销某一种“新药”的理念去制定招生策略。如请某某领导为校题词,建校剪彩,视察:甚而荒唐到了请某某着名歌星,演员到校造势,全然不知家长,学生并非为了提拔或消遣,而是在理智的“择校”,其关注的要害是是否真正的专家办学,名师执教,优苗云集,教学可靠,质量优秀。其二,抱着“商场如战场”的旧理念不放,将竞争的成功建立在对手失败的“沙滩”上。于是乎与其它民办校大打价格战、广告战,不惜血本的“挖生源”,甚而时不时在招生宣传中诋毁兄弟民办校,最终结果往往是几败俱伤。事实上,随着相互依存的经济全球化、信息化时代的到来,纯竞争观念己明显落伍。资源共享,通过有序竞争完全可将民办教育这块蛋糕做得更大。民办学校之问题在招生中存在竞争,但更需要的是合作、自律与和谐,就像着名的银行家勃纳德·巴雷奇所言:“你并不需要熄灭别人的灯光以使自己明亮。”
误区之三:急功近利,缺乏战略
民办校招生中极易陷入的误区三是:没有科学的办学管理目标和长期的战略规划,而是心态浮躁和急功近利,过分追求眼前的利益和虚名。表现之一是为了展现校园的人气,毫无持原则的追求学生的数量,美其名日教育思想端正——有教无类。简言之来者不拒。这就为日后的教学管理、质量的提升,品牌的打造种下祸根,埋下隐患。笔者曾到这种招生理念下的学校去看望老朋友(校长),朋友陪笔者途经亨学楼,楼上竞扔下爆竹,爆竹声声震耳欲聋,朋友红着脸进行了解、干预时,楼上十余学生竞哈哈大笑,全然不睬。坚持了不到半年,朋友最终选择了辞职,拂袖离校。一般而论,|创的民办校,无历史积累、无办学成果,无诱人品牌,天生脆弱,极需呵护。表现之二是为了争夺优生,早出教学业绩而不惜血本,全然无总体战略设计和经济头脑。如嘉好学校在后期每年免学费、免杂费食宿招收数十名优生,高考成绩倒还看得,投资人名利占尽,但学校办学资金链条严重断裂,最终走上拍卖道路后,“政府还承担了这部分学生,大量费用,变相为投资人承担了债务。
误区之四:包装过度,管理不足
美国《财富》杂志每年要评选出世界前500强企业排名,据相关资料显示,历年世界前500强企业都有一个显着特点:有一套健全有效的经营管理模式。它是企业管理的精华,是企业活力和效率的可靠保障。然而,部分民办学校的招生完全依赖宣传,宣传过度,管理不足使其又进入了误区。有的民办校在开展宣传活动时,总希望通过一个人,一个点子,一个活动,铺天盖地的标语、广告使学校一夜扬名,吸引来众多学生,然而知名度不等于美誉度,轰动效应不等于轰动效益,能吸引学生、家长的眼球不一定能激起他们的择校欲,一所民办校要在招生市场中占有足够份额,不仅仅是要让人知晓,更重要的是让学生、家长了解它时自然伴生一种好感,一种信赖,从而在此基础上产生强烈的择校愿望直至择校行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