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师犯错,罚还是不罚?
相信这个画面,你我都不陌生:
一位骨干老师,因为一时疏忽,看错了作业题目,导致一个班的孩子作业全错,家长群里炸开了锅;或者,一位老员工,在接送孩子过马路时,低头看了一眼手机,虽未出事,却被家长拍到投诉给你……
那一刻,你的血压是不是瞬间飙升?愤怒、失望、心疼、焦虑……各种情绪涌上心头。紧接着,一个更棘手的问题摆在面前:怎么办?
严厉处理,照章处罚? 但现在招个靠谱的老师多难啊!老师要是觉得没面子,寒了心,甩手不干了,临时找人也顶不上,损失更大!
轻描淡写,口头提醒? 但这次不处理,下次别的老师犯更严重的错怎么办?制度成了摆设,团队还怎么带?校长威信何在?
罚也难,不罚也难。怎么办?
01为什么员工犯错老板痛苦?
因为你在用“员工思维”做“校长决策”
我们先来做一个深度的灵魂拷问:当作为老板的你为“罚与不罚”犯错老师痛苦不堪时,你真正在纠结的是什么?
表面上,你在权衡“制度”与“人情”。但本质上,你是在用“员工思维”计算眼前的得失,而不是用“校长思维”布局长远的团队生态。
误区一:你把“一次错误”的成本,单纯看成了“经济损失”。
一位老师失误,导致退费两个学生,损失一万块。你的第一反应是:“罚他五千,让他长记性,我还能挽回点损失。”这笔账,看似清晰明了。
但你算过另一笔账吗?
招聘成本:发布招聘信息、筛选简历、逐一面试,你和你的人力要投入多少时间和金钱?
培训成本:新老师从入职到能独立带班,期间的培训、试讲、磨合,消耗的是谁的精力和资源?
团队波动成本:老员工离职,会引发其他老师的猜测和不安,动摇军心。新老师上手慢,会引发家长新的不满,形成恶性循环。
生源流失的隐性成本:频繁更换老师,是托管行业的大忌。一个老师离开,带走几个学生的情况,我们见得还少吗?
这笔“人才流失”的隐性账单,金额往往是那“一万块”直接损失的数倍,甚至十倍以上! 你用“员工思维”盯着一万块,却用校长的钱包,支付了后面这张更巨额的账单。
误区二:你把“制度威信”错误地等同于“处罚力度”。
很多校长坚信:罚得狠,才能立威。不按制度罚到顶,就是自打耳光。
请问,国家法律威严,是因为每件案子都判了死刑吗?显然不是。法律的威严,来自于“违法必究”的确定性,而不是“每罪极刑”的残酷性。
制度的威信,核心在于“刚性”——只要触犯,必然追究。 至于追究的“度”,是可以在制度框架内,结合动机、态度、后果、历史表现等因素进行灵活裁量的。“有法必依”远比“法皆重刑”更能建立持久、健康的公信力。
当你固执地认为“不重罚就没威信”时,其实是你对自身管理权威的不自信,试图用“严刑峻法”来掩盖领导力的不足。

02一次“高水平”的处理,胜过一百次团建
我们再来设想一个场景:
当老师A犯了错,你通过一套成熟的处理方式,不仅让他心服口服、深刻反省,甚至对你和机构更加感恩和忠诚,并在此后成长为团队的顶梁柱。同时,整个团队目睹了全过程,非但没有觉得你“偏心”或“软弱”,反而更加敬畏规则、信服你的领导,团队凝聚力空前提升。
你觉得,这带来的价值有多大?
变“危机”为“契机”,实现“纠偏育人”:
老师犯错,是暴露团队问题的警报器。高水平的处理,能把这个“危”变成团队成长和制度优化的“机”。你解决的不仅仅是一个人的错误,而是堵上了一个管理的漏洞,塑造了一个更优秀的员工。
收获“人心红利”,打造“忠诚铁军”
在当下这个老师比学生还难招的时代,能留住老师的心,就是最高的护城河。当一个老师在你这里犯了错,不仅没有被推走,反而获得了成长和机会,他回报给你的,将是远超薪酬的忠诚与奉献。这种“士为知己者死”的团队文化,是你花多少钱做团建都买不来的。
树立“领导权威”,而非“制度权威”
只会照本宣科罚款的校长,拥有的只是冰冷的“制度权威”。而能让人心服口服,既能坚持原则又能体现温情的校长,拥有的才是真正的“领导权威”。后者,才能在风雨来袭时,让团队坚定不移地跟随你。
如何通过一套清晰的“五步法”,让犯错老师心服口服,甚至感激涕零?
如何把握“批评从严,处罚从宽”的火候?
如何破解你心中“不罚不行,罚了又怕”的三个核心认知误区?
在下方留下您的联系您的联系方式,分享给您

 
  


